8枚比特币可换1.3亿人隐私数据?区块链立法却陷被动
8月28日凌晨,暗网交易市场网站出现了一则关于数据信息买卖的贴子,涉及华住集团旗下多个品牌连锁酒店的客户信息数据,泄露的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生日,内部ID号等,而涉及信息泄露的人竟高达1.3亿人。
那么涉及这么大范围的数据信息究竟价值几何在帖子中已经被明码标价 - ?“以上信息全部打包价为8比特币”,据知情人士了解,8个比特币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
由此,比特币竟成为暗网的通用货币,区块链技术本应用于保护用户隐私,在华住数据信息交易这件事情上,不法分子竟抢先一步,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自己非法交易的温床。
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同要让技术来解决,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个人信息泄露这一“漏洞”补上?
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的又一项创新,它是一项涉及到编程,密码学,分布式计算的综合应用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数据不可篡改等特点,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可能有以下作用:
一、快速锁定数据泄露责任方,目前个人信息与外界交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如果发生了个人信息泄露,很难知道是从哪个渠道泄露出去的。而加上区块链技术后,一旦发生泄密事件,能快速锁定责任方,给予相应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威慑着使用方不敢随意倒卖作恶。
二、信息安全性强,区块链技术中应用了密码学的原理,以住酒店为例,客户可以将身份证号码在区块链上转换为一串密文,人脸图像信息也被加密。在酒店办理入住时,仅需通过应用将身份证号码密文发送给酒店,酒店将信息同区块链应用上的加密数据比对,不需要知道客户的任何真实信息,只要加密数据比对结果相符就可以保证入住。这一技术同意可以广泛应用到互联网购物场景中。
八月份以来,币圈链圈犹如进入了多事之秋,国家纷纷下发通知等文件,监管行动不断。
事实上,监管是使行业走向正轨的手段,立法是让行业稳健发展的保障。那么,区块链如何立法?
早在今年三月的两会期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就提出了加强对新经济新领域立法和政策研究的建议,建议加强区块链立法。
然而,放眼全球,有完整且全面的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法律的国家寥寥无几。
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白俄罗斯已有成文的立法,美国、瑞士等国家基本处在研究或试水阶段。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法链存证教授陈文君指出了区块链立法的难点——区块链大规模商用之前,法律无法预立。区块链本质上是个技术,这个技术会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会带来法律关系的变化。
区块链并没有大规模商用,因此,只能先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调节,市场失灵后便需要法律的介入。而且区块链立法需要大量的调研和测试做基础,市场还没有一定的案例提供,立法工作并不能快速有效的推行。
微博知名财经博主辛泓睿在微博总结了各国区块链治理的主要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等待观望持这一态度的管理者继续沿用现有的法律框架,仍在观望该技术将如何发展。
第二类是发布指导意见(问题缩小或扩大指导),即管理者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基础上决定签署非正式引导意见,明确现有的法律框架如何适用于新技术,这一措施将导致现有规定原则的窄化或放宽。
三类是沙箱(沙盒),采用这一方式的管理者能在出台规范措施之前观察并学习,同时为创业者提供一定的法律确定性。
第四类是出台新的立法措施(Issue New Legislation),这一方式能吸引技术创新,但也承担着过早立法的风险,长期来看可能产生负面后果,如随着技术的演进需对立法进行重新修正等。
第五类是将技术纳为己用(将Blockchain技术用于自己的目的),这一方式使管理者能够通过自己使用,测试技术来增加对技术的了解。
即使区块链立法不能顺畅推进,但区块链立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