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
在数字化浪潮的汹涌而来之时,除了金融基础设施和交易体系的发展,文化艺术和精神世界的数字化产品正不可阻挡的探索着自己的生态和人群,NFT在其中应运而生,恰逢其时。NFT是英文Non-Fungible Token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与Fungible相对应,“可替代”与“不可替代”相对应,“可替代”即有同质化的同类型产品,例如其他的同类型代币,“不可替代”是因为“独一无二”。从这一点来说,NFT与“币”有着根本的不同,可替代的同质性是“币”交易的基础,否则币价表示就失去了意义。而“不可替代”和“非同质化”是NFT的核心,它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get”到了数字新人群对文化创新的需求,成为数字时代文艺复兴的载体和起锚者。
一 数字文化的时代
数字技术的发展遍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林林总总,每一种技术都不可避免的被“judge”中性与否,判断是否能被引导积极“向善”。对于大众来说,有人信仰般执着支持新技术,而有的人则不断抗拒新技术,延缓新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渗透,对变化抱有巨大的恐惧心理,这些针锋相对的观点将随着数字化的纵深发展而愈发尖锐。
在现实中,文化开始贩卖“焦虑”,技术的走向和作用被大肆讨论和争议。人们担心现实世界被技术改造的“不快乐”,而且掌握了大量的证据,诸如“大数据杀熟”、“比特币洗钱”、“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的出现让更多的人忧虑技术的负面作用,警惕数字化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手机、IPAD等终端整合呈现的微信、微博、推特、脸书等社交网络,衍生了数字文化的“赛博人群”,这一群体在数字化生态中几乎解决了所有的日常问题,并且制造了自己的数字问题。他们的藏品不是鸡翅木、普洱茶和黄金,他们引以为傲的是拥有潮牌球鞋、游戏装备和比特币等“新财富”。
世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这个时代引发一次新的文艺复兴,彻底改变人类对过去的认知,支付、沟通、财富和人类终其所有追求的“快乐”正在经历深度变革,这意味着“新生代”对艺术创新能力的需求更加主动和迫切,人们对数字技术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除了对文化创造的需求,还有自身参与的诉求。即使没有要解决的问题,技术也可以制造快乐。
二、数字文化的人群
非同质化代币(NFT)是独特的数字资产,可以表示艺术品、音频、视频或数字或物理领域中的任何其他东西,他们通常基于以太坊发行。打开NFT的世界,走进某个交易平台rarible看看,你会发现NFT领域的作品非常具有数字时代的比特感和未来感,如果你有一颗童心,或者你热爱朋克感,那么艺术品NFT网站的浏览将是一种奇妙享受,仿佛置身于艺术长廊或者迪厅。有人说“数码艺术品就是这么朋克——连网站的背景音乐都是蒸汽朋克那种类型”,这决定了NFT的人群。
每一个NFT都是独一无二的,Twitter CEO Jack Dorsey出售了有史以来第一条推文的NFT,并且是唯一存在的一条推文,拥有NFT的人都对这条推特拥有某种权利。Rare Sneakers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收藏价值的NFT运动鞋艺术品,包括三个杰出的NFT,一系列的“ Donks”及其最新的“ Jurdan 1”。必胜客加拿大公司在“让每个人都买得起,就像吃一口披萨花不了多少钱一样”的理念支持下推出了一款“像素化披萨”艺术品,并将其以约0.18美元的价格挂在了NFT交易平台上,第一个新口味披萨的NFT已经售出,之后上架的新NFT售价也迅速飙高,达到了约9000美元。
6月23日零点,支付宝与敦煌美术研究所共同推出基于两款蚂蚁链发行的付款码皮肤NFT正式上线,象征着美好的九色鹿王与敦煌最具代表性的飞天。阿朵与蚂蚁链合作的国内(大陆地区)首支NFT数字艺术音乐的公开拍品《WATER KNOW》里,将出现拍得者的名字以纪念跨界跨次元的合作,这只乐曲每个人都可以欣赏,但只有一人可以拥有歌曲的署名权,制作完成的歌曲将于6月底进行线上交付。
6月24日,由币安、波场TRON、APENFT基金会联合举行的的“Genesis”主题拍卖会正式开启,作为最重要的拍品,安迪·沃霍尔的《三幅自画像》NFT作品在开拍不到5分钟,竞拍价已达252万美元。《三幅自画像》是由区块链知名人物、波场TRON创始人孙宇晨推荐,该作品系他此前斥资200万美元从佳士得拍得,并在波场公链上对该作品进行了NFT化处理,这也是安迪·沃霍尔作品的首次NFT化。此后,孙宇晨将该作品捐赠给了他看好的专注于艺术品NFT化的APENFT项目,据悉波场为APENFT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推特的内容、不能穿的运动鞋艺术品、限量版的支付宝皮肤、安迪·沃霍尔的自画像,属于数字化人群的艺术品社区在以太坊上的NFT里,展现了自己对于价值的判断和对未来的描绘。与已有的社会群体分类方式不同,这个人群不是从现实世界的某种概念出发,而是从NFT社区开始,用数字产品和数字身份在数字社区自然的界定了人群,按照数字资产价值认同来区分出真正的数字化人群,NFT无疑成为了数字文艺复兴的标志。
二、数字文化的趋势
NFT表达的艺术,有一种明显的波普感。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用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把高雅艺术拉下神坛,推广一种人人都可欣赏的艺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是20世纪最有名的波普艺术家,当下的北京正在展出主题为“Becoming Andy Warhol”的艺术展,他的作品与“独一无二”恰恰相反,充斥着单调、无聊和重复,不同色调下的同一内容,大量的复制黏贴,传达的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正好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波普艺术中为人熟知的玛丽莲梦露,通过性感女明星画像的单纯复制,运用色调变化简单排列,把玛丽莲梦露的商业感凸显的更加突出。安迪沃霍尔把罐头、可乐瓶、美元钞票不断复制构成图画,把酒吧、迪厅等商业感浓郁的画面带进艺术表达。那些图片重复之后毫无原有的滋味,变为一个一个空虚的符号。在国内,蚂蚁链与敦煌艺术院开发的上支付宝支付封面,再次展现了对C端新群体的唤醒和认知。当年的余额宝,因为将理财推向普罗大众而改变了银行在金融市场架构中的垄断地位,让普通人借助数字工具玩理财。让普通人通过NFT走向艺术,这种数字文化的趋势再次袭来。
时至今日,在数字内容领域,我国的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已经大大简化了文字表达对人类信息传递的复杂度,由此急速扩大了用户群体,降低了数字化表达的门槛。但与版权、资产和收藏比较,NFT更像是给数字文化找到了载体,构建了特色各异的数字画廊和拍卖行,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架构方式在Defi等金融模式的推动下,走着一种价值寻找、人群构建、生态重构和文明探索的微妙路线,这个故事的完美版本存在与元宇宙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其中,讲述着一个个新的故事。
事实上,自从受到关注以来,区块链技术一直忙于处理与金融似是而非的暧昧,对于区块链来说,有很多看似不错的应用场景,实则非常鸡肋。在特殊外围约束下硬要落地时,面对被安排的“结合”,产生了很多被笔者认为具备“渣男”体质的应用(https://www.8btc.com/article/6643041)。但有时候技术表现的像个“渣男”,可能是还没有找到“真爱”。当技术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时,场景和技术就如同看对眼的情侣,话不多说,一拍即合。对区块链来说,NFT散发着“对的人”的气息。
艺术原本的样子,是一种你可以逃避的东西,因为没有艺术,人类或许也可以苟延残喘的空洞生活一阵子。但文明从来不会永久缺席,NFT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时间段的艺术家,在平台展示自己的数字艺术品等待他人出价。NFT作为区块链上的一个应用项目,在去中心化数字账本技术上表达着差异性的数字艺术。因为NFT不可替代的特性,这意味着它可以用来代表独一无二的东西,比如一副画、一首歌、一双鞋子、一个游戏装备、一块土地。总之,限量版的独一无二不再只存在于香水包包等实体奢侈品,NFT能让你的独一无二变成数字化的、有价值的存在。如果NFT资产本身是稀缺的,它也会承载其价值,不可篡改或者复制,这让数字时代的文化艺术找到了自己的“画廊”视角,呈现着与传统审美完全不同的数字文明,鼓励数字化的新鲜创造,展示朋克式样的像素文化,数字社会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和跨时代的数字文艺复兴正在走来。
作者简介:
王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后;OECD区块链政策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