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推动加密艺术及NFT浪潮
3月26日,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Lab空间,举办了全球首个加密艺术展,这个名为“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的展览,与传统艺术展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手机和互联网的参与才能完成,比如通过扫码申领作品的专属NFT等。
(虚拟生境——镜中迷因可曾见”加密艺术展)
艺术品是NFT核心类目,艺术品的最大属性在于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与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当我们谈及NFT的未来,就必须考虑加密艺术的未来。而这有两大考量指标:一是区块链生态;二是艺术品质。前者指向的是NFT的市场环境,后者则决定了NFT是否能成为大众认知中所理解的“艺术”。
区块链的生态毋庸多言,领涨的主流币,爆发的Defi,都是生态蓬勃的良好证明。谈及NFT时,我们更多的来分析一下艺术定位。
在过往的艺术史里,一种新的艺术材料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乌托邦阶段”,包括正反乌托邦的争论,比如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互联网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第二个阶段是材料语言的研究阶段,也就是这个材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第三个阶段是所谓“诗学”的阶段,这个阶段容易出现大师,艺术家们可以娴熟地用这种材料去表现有关生命、人性这些永恒的母题,创作结构精妙、既宏大又细腻的作品;
第四个阶段,即实验杂交阶段,这时会出现大量跨学科、跨材料的实验与融合。
公允地说,加密艺术尚处于辨不清好坏的初级阶段。因此,未来极有可能出现更加完善的呈现方式。或许届时,当前的加密艺术以及背后的NFT,会成为未来全新模式的原点。
如果把NFT和Defi做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去年夏天市场中出现大量投机泡沫,但随着Defi概念的深入人心,Defi生态的优质项目层出不穷。可以说,DeFi市场在流动性挖矿这把火的点燃下,走出了从“点到线”的发展路径。
反观NFT市场,可以认为还基本处在“单点活跃”状态,没有形成“齐头并发”态势。这或许因为NFT市场缺乏强金融属性,或者说,缺乏强流动性。
但这种状态正有所改善。
打通NFT流动性的关键之一在于,连接创作者和投资/收藏者的综合平台。
我们以深耕NFT领域多年的综合交易平台OpenSea为例,OpenSea属于市场先行者的角色,三年来默默地进行持续用户教育。随着今年NFT概念和交易的火爆,今年前三个月,Opensea月均交易量突破6000万美元,同期增长近50倍;用户规模超7万,在售NFT作品超过2000万件。OpenSea迅猛增长的态势,吸引了a16z等知名风投关注,于3月19日正式完成2300万美元A轮融资。
(opensea官网首页)
市场也反应迅速。搜索近期新闻不难发现,火星财经王峰宣布创办NFT交易及社交平台Element,并已获得超过千万美元种子轮投资;币安宣布将于六月发布NFT平台,类型涵盖各类高价值收藏品代币;ZSC智能链也于日前宣布将于近期上线NFT平台Opengaga,收集、交易包括视觉艺术、音乐、游戏、运动等领域的数字藏品。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份值得深思的投资札记,来自2018年4月OpenSea种子轮领投方1confirmation创始人Nick Tomaino。
Nick称得上是NFT平台生态中最早的伯乐之一,当时,在充分调研了NFT和OpenSea之后,他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我们正处于NFT大规模兴起的边缘,这一类别将出现明显的碎片化。世界上有数百万个基于NFT的有趣项目,并且强烈需要聚合器来为用户提供发现和轻松购买/销售的功能。”
Nick同时指出,NFT综合平台的模式是“一种防御性很强”的长期商业模式。由于NFT的本质是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平台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以赢得消费者和开发人员的关注和信任,从而获得强大的网络效应,并最终从长期中获得收费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