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引擎助力天津自贸区打造冷链物流中国样本
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高地,天津利用天津自贸区这片创新“试验田”,用“大胆试”的制度创新,不断催生出创新成果,也让颇具当地特色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智能物流乃至冷链物流这一细分领域的突破就是缩影之一。在智能科技和金融创新的驱动下,天津自贸区试图打造冷链物流快速集聚发展的中国样本。
“天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天津市商务局流通处处长王鸿奎在8月12日天津市后疫情时期冷链行业发展研讨会暨京津冀冷链标准推广培训会(下称“研讨会”)上表示。作为中国北方的滨海城市,天津具有发展冷链物流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技术、人才基础优势,在冷链、物流的储运、销等综合物流环节,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后发优势。
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规模以上冷库42座,总投资63亿元,总建筑面积125万多平米,总建筑容积300多平方米,有效仓储库容140多万吨,总体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物流流通加工场地达到了8万平米。
“按照未来5年天津持续增长的冷链物流需要,天津将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供应核心与基地,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环渤海地区的国际冻品交易中心,高效配置全球冻顶资源的东北亚枢纽,以及‘一带一路’重要的冷链物流核心城市。”王鸿奎提出,下一步天津的工作总体目标是打造中国北方冷链食品供应链企业的集聚平台,发挥天津自贸区现有冷冻品冷藏产品的流通优势,初步面向东南亚、澳大利亚、日韩,逐渐扩大至辐射全球农产品的流通行业,为流通产业的集聚搭建专业、稳定且高端的采购平台。
天津自贸区为重要载体
天津冷链物流产业的快速集聚与升级,离不开天津自贸区这一服务与创新载体的持续助力。
用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商务促进局局长胡亮的话来说,作为天津自贸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区内最东端的东疆片区是天津的重要口岸,在全市发挥了相当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港口之外的冷链仓库和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企业的冷链进口都是通过东疆片区来完成的。因此,把东疆片区打造成为一个集口岸进口、贸易、融资、物流配送及科技于一体的先进口岸窗口,能够为整个天津市的冷链物流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动力和支撑。
拥有“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以及“金牌冷链物流试验区”等国家定位的东疆保税港,在疫情之下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
“2019年我们实现的税收同比增长了45%。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东疆的税收收入依然维持正增长。”胡亮提出,去年东疆的进出口达954亿元,位于全国保税港区的前列。今年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则达495个亿,同比去年不降反而增长了1%,在全国的保税港区里排名第三,完成了2600亿元的商品销售额。
取得如此成绩的难得之处在于,东疆没有传统区域的生产制造业,而是全部为以航运、物流、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如今的产业聚集。贡献上述经济指标的一大板块,就是以冷链物流、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汽车贸易为龙头的国际贸易产业。
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天津自贸区为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落地提供了开放的沃土,也为像冷链物流这样的服务产业提供了先进的基础设施配套。
继今年1月在天津自贸区打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无人卡车运行集群后,主线科技于8月4日举办了与福佑卡车合资公司的签约仪式暨新一代人工智能运输系统NATS发布会。本次签约将进一步打造港口智慧枢纽,依托天津自贸区政策与合作伙伴的支持,首先实现NATS在天津、宁波-舟山、深圳北中南三大物流枢纽+京沪高速沿线的覆盖。
受益于“敢为人先”的营商环境,主线科技在天津自贸区打造了我国智慧港口的样板间——装配有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计算单元的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自动行驶、精确停车、集装箱装卸、障碍物避让和超车换道等制定科目,实现集装箱从岸桥泊位到堆场的无人自主水平运输。这一无人卡车运行集群持续运行到现在,已累计运行超过10万箱、20万公里。
从全球首台无人驾驶电动卡车港口试运营,到如今已规模化运用和商业化,主线科技的无人驾驶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切实帮助港口解决了用工荒、用工难等问题,让企业的利润增加了3.4倍,显著节约了人力成本。
以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为例,目前一期6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已建成投运,投资总额约66亿元人民币,年设计吞吐能力400万标箱。码头前沿水深为18米,(渤海湾水深19米,码头水深无需过高),可全天候接卸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船舶。
作为天津自贸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计划构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集装箱物流集疏运体系,打造以港口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物流经济生态圈。
其中,集装箱码头一体化操作系统为一大亮点功能,首创性实现一套系统对全部6家集装箱码头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管理,推动港口集装箱生产组织流程标准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和客户服务便捷化,提高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管理水平。
创新引领全国冷链物流
智能科技的驱动之外,金融创新服务是天津自贸区打造冷链物流中国样本的另一个重要引擎。
2019年6月,《天津海关关于东疆保税港区保税仓储货物质押融资业务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推动解决保税仓储货物质押融资业务的海关政策,填补了口岸经济环节中的空白。
这一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保税仓储货物质押融资业务的落地和推广,解决了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由此提振了贸易融资领域市场信心,提升了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让天津自贸区逐步成为集货物贸易、储运、加工、分拨、配送及金融支持于一体的北方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和多式物流分拨中心。
同年9月,人民银行批准天津正式成为继上海、海南之后第三个上线FT账户体系的地区。3个月后, FT账户分账核算业务系统在天津获批上线。这让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经营主体融资成本降低,跨境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和高效。
“我们还搭建了数字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开展企业物流仓储金融机构多方对接,进行线上和线下标准化的运作。”胡亮认为,该平台帮助中小物流且及贸易企业进一步缓解了融资难题,是在疫情背景下面向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具体场景应用。目前,针对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货物质押融资和订单融资业务,已经顺利地开展起来。
小米金融是天津自贸区创新政策的受益者和见证者,也是当地金融创新服务的提供者。
小米金融副总裁赵卫星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分享“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冷链赋能”时提出,小米金融在天津自贸区开展的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业务,整个投放量已超过800亿元。如今的金融机构,更需要在供应链的上下游采购、冷链物流等环节进行更加数字化的布局。比如,已被大量运用的物联设备,在整个冷链的物流里产生了大量的事实性数据,这些数据作为金融机构识读核心资产和提供核心金融服务能力的根本部分,可以轻松打破以往物流和仓储难以跟进的局面。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流、物流以及供应链所带来的资金流,真正的三流合一才能推动整个供应链的长足发展。”赵卫星表示,这也是小米金融在天津自贸区的创新环境中,形成全链条、全周期和全球化解决方案的动力所在。
小米金融科技总经理姜永强在会上详细的讲解了天津的数字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平台针对冷链物流金融业务的痛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有针对性的就冷链产业的融资难题定制了从底层的AIOT设备进行数字化仓库改造,到智慧监管、动态预警、区块链的电子仓单融资服务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冷链产业的融资困境,帮助多家中小微冷链贸易企业获得融资。平台创新从数字要素入手,通过数字资产的标准化完成产业以及产业金融的升级和转型。当前该模式已初步获得市场验证,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
在这样的数字化全球布局中,及时提供一系列配套创新政策的天津自贸区,将长期作为像小米金融这样的企业重点发展的区域。而天津自贸区打造的冷链物流中国样本,也将在持续的开放中,向京冀乃至全国推广,并成为可供全世界借鉴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