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专栏 | 区块链将对哪些场景赋能?如何赋能?
去年“1024会议”之后,国内区块链应用市场迅速升温。今年4月份,发改委将区块链纳入新基建建设范围。随着防疫工作逐渐进入尾声,区块链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落地应用和更广泛的行业布局,区块链项目采购额度和建设资金也节节攀升。那么,区块链究竟该如何作用于产业,作用于哪些产业,又会带来哪些应用价值?
在我们看来,区块链将赋能所有产业,但其价值发挥点更在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业务环节。
一、区块链具有哪些特殊性?
区块链无论是在技术构成,还是在场景应用,确实与一般的信息技术不同。区块链如何应用,如何产生价值是让很多人疑惑的地方。
1. 区块链是几种已有技术的特定组合
区块链是几种已有技术的特定组合。这几种技术,不仅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硬技术,如密码学、计算机网络,还包括一些软技术,如社会组织治理机制。区块链综合运用了数字签名、哈希函数、时间戳等技术,可以保证链上数据一旦被篡改或伪造即可被发现。通过P2P对等网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全网一致性分发和最大程度的冗余存储。这不仅使得数据篡改或伪造更加困难,而且也确保了数据在物理上的安全,即使删除个别节点上的数据,但在其他节点上仍然保存有完整的数据。此外,区块链还运用了社会组织治理机制,即使有个别节点被破坏,只要大部分节点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就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早期区块链所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是早已成熟的技术,但这些技术通过区块链这种特定的结构组合而衍生出来的特有功能,却是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如果只使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技术,那么就只能实现区块链所具有的部分功能,或者无法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伪造,或者无法确保数据自身的物理安全,或者在个别节点被破坏之后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 区块链应用必须与具体业务场景结合
区块链的链上数据全网一致性分发和冗余存储,将会带来资源的极大消耗。因此,区块链的应用一定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局的。限于带宽、存储和计算资源局限,区块链无法直接支持大规模数据量应用,也难以处理高并发应用。区块链这些技术上的局限决定了区块链的应用一定是定制化应用,而不是普适性应用。区块链在与应用场景的结合上与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有很大不同。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很少或基本不考虑业务应用场景,但区块链必须要深入到具体业务应用场景和环节。因为只有具体的业务应用场景才能决定哪些数据需要上链,哪种类型的数据需要上链,这些数据将在什么范围内对谁公开透明,数据或节点被破坏到什么程度系统还必须能够正常运转。这一系列系统层面的功能设计只能决定于应用场景,而不能决定于技术实现能力。
3. 区块链带来的收益并不直接 可观
区块链系统运行安全可靠、链上数据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不可伪造,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区块链系统存在的前提是基于交易主体间互不信任,同时也不存在可信第三方这一假设基础之上。而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可信第三方已经基本成为一个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实,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传统的技术手段,外加可信第三方的强监管来替代区块链的解决方案,以节省资源、简化设计?即使不存在可信第三方,区块链系统在特定范围内实现的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链上数据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又会给各参与方带来哪些可见的直接收益?毕竟即使是在传统的互联网上,也不是每个数据都需要进行多方认可认证。新的信息系统建设不用区块链到底行不行?
互联网应用于具体场景带来的收益是直接可观的,例如互联网应用到传统产业,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互联网的应用在短时间内就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区块链带来的收益并不如互联网应用带来的收益那样迅速和直接。区块链系统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前期投入远比互联网的投入大的多。区块链系统与业务场景的匹配方式也需要不断地适应调整,适应调整所需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另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对所有参与方都能带来收益,甚至还有可能会损害某些主体的利益。
二、 应用于两方的区块链场景
这里的两方是指两类不同的行为主体,而不是仅仅指两个行为主体。在两方互不信任的情况下,既有可能可信第三方缺失,也有可能第三方权威性不足。这两种情况就需要使用区块链。
1. 可信第三方缺失
由于两类行为主体互不信任,同时可信第三方缺失,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历史信息的存证。比如,大多数人都有在健身房或理发店办消费卡的经历。在这个场景中,健身房或理发店是其中一方,我们每个办卡的消费者是另外一方,双方是纯粹的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的关系,其中难言存在强的信任关系,同时也不存在双方都可以信任的第三方。
在办卡之后,我们在健身房或理发店的一般消费情形是我们每消费一次,健身房或理发店一类的机构直接在他们的记录本上扣除我们个人对应的次数或时间或费用。普通消费者一般不会自己再对自己的消费情况单独作记录,因此就有可能存在健身房或理发店多扣次数或时间或费用的情况。即使消费者个人有记录,但由于这个记录缺少健身房或理发店这一类机构的认可,同时也没有可信第三方的认可,因此即使我们的记录和健身房或理发店的记录不一致,仲裁也很难认定我们的记录就是正确的。
这个场景就是区块链需要发挥作用的场景。消费者每次消费时,消费者和健身房或理发店一类的机构都对消费情况进行签名认证之后,将消费情况上传到区块链系统中。因为这次消费情况经过了双方的认可认证,因此任何一方都难以再对消费情况进行更改。同时由于消费情况也上传到了区块链系统中,因此任何人或组织都难以对其中的数据或节点进行破坏。区块链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保证了链上数据的安全可靠和真实可信。
这个系统不采用区块链是否也可以实现呢?当然可以。由CA机构为健身房或理发店颁发一个CA证书,每个消费者也颁发一个CA证书,在每次消费时双方对消费情况签名认证,之后将消费情况记录除了上传到健身房或理发店等机构的设备中,还需要上传到一个可信第三方的服务器中,既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伪造,同时也保证数据不能被删除,服务器节点不能被破坏,以保证消费者可以时时访问查验数据。从资源节约角度来看,这个系统与区块链系统到底哪个更节约资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民间的私人借贷。多数时候民间的私人借贷可能还有一个借条,但有的时候可能连个借条都没有。因此在出现纠纷时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无从验证事实真伪的情况。如果通过区块链系统将借贷情况经双方签名后数据上链,就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杜绝这方面的纠纷。
2. 第三方权威性不足
一些第三方机构的设置,比如公证处,本就是以国家机关的公信力作为背书,对事件的真实性给予法律层面的认可和证明。但由于公证处自身的职能、人员等因素所限,公证处只可能对一部分事件进行公证,而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进行公证,更不可能对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亲自进行调查。同时,在涉及重大经济利益时,也存在具体公证人员被收买的可能。因此,对公证处无法在事后进行公证的事项,在事件发生时由相关人对事件情况签名认证后上链保存,可以在后期产生纠纷时作为证据。对一些涉及重大经济利益或其他事项时,如果在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同时再辅以区块链技术对事件进行多重认证后上链存储,就会有更加强大的法律效力。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对账也是同一类型的应用场景。银行在这个场景中既是当事人,也是第三方。由于多种因素,银行自身的权威性不足,可信程度不高。因此,如果企业与企业在发生每笔交易时,先通过交易双方对交易情况签名认证后上传到区块链系统,银行则可以依此对企业间交易数据直接进行清结算,而不再需要繁琐的每月对账了。
此外一些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也会面临同样类型的应用场景。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既是行为主体,同时也是第三方。如果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每一次活动中的相关信息都经相关利益人签名认证之后上链,实现组织治理数据公开透明,则可以起到自证清白,提升组织可信度的作用。
以上几个场景要达到的真实可信效果,通过传统的互联网+可信第三方也可以做到,但要确保可信第三方的真正可信,而这在技术以及落地实施上又存在相当的难度。区块链系统在落地实施方面增加了运营成本,但通过对数据的多方认证和最大程度的一致性分布式冗余存储,带来了各方可信程度的提升,也可以有效规避内部人作案及由此带来的对组织可信性质的破坏。
三、 应用于多方的区块链场景
两方由于互不信任,可信第三方缺失或第三方权威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区块链不仅实现真实数据的存证,同时又要通过数据的全网一致性分发和冗余存储,保证数据和节点的安全可靠。
多方的应用场景相对要更加复杂一些。多方行为主体由于互不信任以及利益不一致,同时可信第三方缺失或第三方权威程度不足,出于数据存证需要,要确保交易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以及数据和节点的安全可靠,需要使用区块链。但即使是存在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使用区块链也还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即通过区块链系统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带来远不止区块链数据存证的好处。
在学校校园管理或小区物业管理中,设备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当设备使用人员发现某一个设备出现故障时,传统的维修流程是设备使用人将设备损坏的信息报到一个叫设备管理中心的机构,设备管理中心再指派专门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维修之后,设备维修人员还须将维修情况反馈到设备管理中心,设备管理中心再将维修情况反馈给设备使用方。整个过程复杂且繁琐,而且还容易带来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的情况。比如,设备使用人员报修了几天,但设备一直在损坏状态,那么到底是设备管理中心没有派人维修,还是维修人员没有维修?或者是维修人员去维修了,但没有修好?
如果通过对该设备加载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将设备状态数据上链,就可以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一旦该设备出现问题,通过传感器上传到区块链上的数据就会同步到所有人那里。当设备维修人员看到该设备出现了问题,他不再需要等待设备管理中心的维修指令,自己直接就去维修了,因为这是他的本来职责。维修之后他也不需要再给任何人反馈,该设备可以使用的状态同样可以上传到区块链系统上。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个系统可以完全不用区块链,传统互联网也可以做到。通过给设备加载传感器,将设备状态写到互联网的中心化数据库中,数据库数据对所有人开放“读”的权限,同样可以达到上面用区块链系统的效果。
以上分析有其道理。但使用区块链与使用互联网的区别在于,如果我们使用了区块链,就可以实现这个系统的去中心化运行和系统的集体维护。如果这个区块链系统运行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设备管理中心这个机构在这个系统中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的,也就是可以被去掉的。但如果我们不采用区块链技术,而是采用传统的互联网+中心化的数据库技术,设备管理中心这个机构将一直存在下去。
在这个系统中,区块链系统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减少了人力支出,带来了额外的效益。仅仅通过传统的互联网+物联网+中心化数据库,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却无法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更不可能去掉设备管理中心这个不必要的机构。
采用区块链技术,通过传感器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在区块链系统上实现数据全网一致性分发,优化了业务流程,节省了系统运营成本,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同时,区块链系统上的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一旦设备管理或设备维修出现各种问题,还可以通过链上数据对问题进行溯源,也可以保证设备的安全。
当然,很多多方之间的应用场景,其业务逻辑要远复杂于这个案例。但只有深入下去,一步步理清每个业务场景的数据归属和流转、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逻辑,区块链去中心去中介,达到总体上效率提升的效果就是可以预测和预期的。
四、区块链产业化应用不应规避监管
区块链由于其在技术上具有去中心化运行、点对点直接交易、系统集体维护的特点,因此其落地实施自然就容易有去监管化的可能,将监管机构当作一般的中心化机构一并去掉。
去中心化运营和系统集体维护,是区块链底层技术层面的特点,而监管是业务层面的内容。技术规则需要服务和服从于业务规则。当业务层面可以去掉某一个或某几个监管环节的时候,当然可以通过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支持去掉这些可以被去掉的监管。但如果业务层面的监管不能够被去掉,就不能因为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运行和系统集体维护的特点,去掉监管这个看起来类似于中心化的机构。
因此在做区块链系统设计的时候,必须将业务层面的监管作为一个核心环节考虑在内。当前区块链系统的很多应用,尤其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规避了监管这一重要环节。比如 JPM Coin 系统是应用于摩根大通集团内部的跨国机构客户间通过代币实现的实时清结算,固然实现了点对点交易,提高了系统效率,但却是对各国海关监管的规避。如果 JPM Coin 链上数据不对各国海关开放,就有可能成为暗网交易、洗钱等地下活动的新的通道。即使JPM Coin 链上数据对各国海关开放,也会使原来各国海关对跨国贸易的事前监管,变成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
当然,传统的监管体系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确实需要通过技术,尤其是区块链这一新型技术的应用而做出全面的调整和改变,一些阻碍流通和自由发展的已被证明为不必要的监管确实应该从现有的监管体系中删除。那些被历史发展规律和事实证明必须要存在的监管内容也需要调整和更改监管方式,以适应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包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使用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管,而不是僵硬地维持原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比如,在区块链业务体系中,根据业务场景需要,监管方也应该作为关键业务方之一,对必要的交易内容签名认证,以保证交易内容的合法合规。甚至必要的时候,监管方要具有一票否决,甚至冻结资产和冻结交易的能力和权力。
区块链赋能产业,不是简单生硬地用区块链技术去匹配现有的产业逻辑和业务场景,以提高产业效率;也不是全面调整现有的产业逻辑和业务场景去适应区块链技术。产业逻辑和业务场景,以及区块链理念和技术,一定是一个互相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同时,区块链在具体场景的落地应用,也不可能仅仅使用区块链这一套技术,而必然是区块链与其他技术共同赋能产业,在技术与产业的结合点上既调整产业逻辑,也调整技术逻辑,共同作用于具体的业务场景,以全面提升系统效率。
五、 小结
区块链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同于传统中心化组织和中心化治理的另外一套系统架构。除了金融领域,区块链已开始在政务、版权、供应链、医疗等多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区块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未来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被开发出来。随着越来越多区块链系统应用落地,区块链无论是在微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的价值也将得以更充分地显现。区块链在信任环境建立、可信组织治理、业务流程优化方面的作用也将逐步得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