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码通行”到“数字孪生”,区块链打通最后一环节
目前,为兼顾疫情防范与复工复产,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方面升级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建立“健康码”信息跨省互认机制,实现全国范围内一码通行。
“健康码”是由公民自行上传身份信息、出行安排与健康实况,经居住属地机关核实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信息共享,并作为交通卡口、居住小区、企业园区以及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
“健康码”是智慧城市公民身份体系的试水
“健康码”的核心是CTID(Cyber Trusted identity),也就是数字身份可信凭证。它将实体身份证件变成一枚手机终端的二维码,并动态显示使用者的健康信息(红码、绿码、黄码),实现个人信息数据化的同时,也使这些数据得以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流动。“健康码”是数字身份的一个应用,而非全部内涵。疫情之后“健康码”何去何从?弃用无疑是浪费,升级则会催生更多可能性,已有政府意识到了这件事。
近日,杭州打通“市民卡+健康码”系统,在全国率先推出“卡码合一、刷卡读码”模式。同时,杭州还在不断升级健康码功能,争取将健康码打造成为市民码。这意味着“健康码”模式将拓展至更广泛的公共事业领域,并常态化运行,这是智慧城市公民身份体系与数据驱动治理的全新尝试,也是政府和民众全方位普及与实践的良好契机。
如果各个省市都像杭州一样,将“健康码”升级为“市民卡”,那么它所涵盖的服务就将从智慧医疗拓展至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建筑,实现城市秩序、应急处理、绿色节能的智能化管控,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的期许。
数字孪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各国政府陆续开始探索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将物理城市映射出一个数字孪生城市,形成虚实映射、实时交互的融合机制,而数字孪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
“大数据管理局或相应职能部门,以公安部门可信身份认证为基础,引导供需两端结合,开展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开发和场景设计,如公共出行、酒店住宿、金融业务、社会治理等,并将各类应用产生的数据沉淀至城市大数据中心,以逐步积累形成数字孪生公民的雏形。“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胡逸日前在新华日报上刊文表示。
此次疫情下的数据共享,是限定条件下符合每个人生命健康安全的。但如果这个模式常态化,就不得不考虑数据在跨主体、跨距离协作下隐私性和真实性的问题,而这正是区块链的用武之地。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表示:未来世界是一个虚拟加上真实的世界,我们希望将整个现实世界都1:1映射变成数字社会。在“数字孪生”的镜像世界中,我们可以与工具进行交互。为了保证上传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我们希望这些数据是去中心化的,因此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构建数字孪生的基础设施
GARTNER发布的2019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中,数字孪生和区块链都榜上有名。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互联传感器与端点将多达超过200亿,数字孪生将服务于数十亿个物件。各企业机构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实施数字孪生,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加以演化,提高其收集与可视化正确数据的能力,应用正确的分析与规则,并有效响应企业的业务目标。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以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方式,通过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它可以增强已知实体间的信息共享,同时提升跟踪与追溯物理及数字资产的可能性。区块链和数字孪生的结合可以在智慧物流、智能家电、智慧医疗等多个场景中发挥作用。
比如在智能家电中,电视、冰箱、热水器、空调、微波炉等设备都被连接在一起,这时候需要一个中央管理系统对智能设备的数字孪生进行控制。一方面,智能家电所有者的数字身份需要进行确权,否则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意控制你的家。另一方面,你的数字身份应该由自己掌控,对外加密授权,这都需要区块链技术。
比如在智慧物流中,物品信息通过IOT传感器上传和追踪,在区块链平台上创建数字孪生兄弟,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数字孪生模型可以让企业通过历史数据运行模拟,对各种场景的物流系统运作进行快速调校和持续升级,在“双十一”电商物流系统的压力测试中就可以应用。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建设是必然趋势,“一码通行”是数字孪生在公民身份系统的一次试水,未来数字孪生将被应用在更多场景之中,而数据自由流通的前提是安全和隐私,区块链将为其保驾护航,打通最后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