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是区块链的一段弯路吗?
来源:品玩
作者:郭海惟
在《web3:一场概念游戏》与《web3:赛博资本主义的诞生》中,我们讨论了将“可拥有”当作web3新技术愿景的核心,实际上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荒谬文字游戏。
这种将意识形态“技术化”的尝试不仅是脆弱的,还是危险的——将技术主义与蒙昧资本主义的结合,不仅会带来资本主义的过度膨胀,还会进一步加深人在资本主义中的异化。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坚信web3在技术主义的成功,认为web3的一些金融化的倾向实际上帮助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到区块链建设。
本篇文章,我们将进一步讨论web3背后的技术悖论——为什么这种意义上的web3不仅对于社会是有害的,对于他们所捍卫的区块链技术同样也是一种损害。
作者 | 郭海惟邮箱 | guohaiwei@pingwest.com
陈旧又失控的链
一个必须要强调的事实是,虽然web3只是在过去几年成为了现象级的话题。但区块链早不是一个新技术了。
以2008年,中本聪关于比特币论文开始计算,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了14年了。从2009年人们开始实践中本聪论文开始,比特币已经在这个星球存在了13年了。
如果你对IT行业的13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那我们可以看看过去13年发生了什么:
-
手机内存从128M,变成了512G;芯片制程从40nm变成了3nm;
-
居民带宽从1M变成了1000M;手机通信网络从2G变成了5G;
-
iPhone从1出到了14;
-
腾讯营收从70亿变成了5600亿;
但是web3中的区块链系统呢,实际上大致就进步了三代:
比特币(2008)→以太坊(2013)→Solona(2018)等新公链。
而且上述三代公链,并不完全是一个发展承接的关系。比特币依然是世界的底层资产,最大的资金池。几乎所有主流平台都要找它跨链,而以太坊次之。
比特币“事实性”地统治了web3整整13年时间。之所以说这是“事实性”的,是因为这个时间甚至远远长于区块链web3概念存在的时间。
这是因为比特币是一个超级技术吗?
显然不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比特币的系统显得原始而笨重 。相比于目前简单高效的中心化交易系统,比特币几乎是一个Dos级别的产品。web3世界每年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来维持比特币的增长系统和交易系统。
抛开你之前根本买不到的显卡不谈。今年上半年有研究机构统计,目前人类仅在比特币挖矿这一件事情上,每年就要耗费1490亿度电。
如果你对1490亿度电,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
·按我国人均生活用电量是878度(2020年)计算,相当于1.7亿中国人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1.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按照国家排名,它与越南相当,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
·如果按照我国8毛钱一度的社会电价均摊,相当于1200亿人民币电费。 这意味着仅比特币挖矿转换的社会电力成本,就与我国2020年公有云市场总规模相当, 等于A股市场6个月的印花税;
但如此耗费资源的一套庞大交易系统,它的交割效率却像回到了“电报时代”。
每一笔交易需要8-10分钟的等待时间,才能完成货币交割。
在交割过程中,还将顺带产生一笔不菲的“手续费”(Gas)。这笔手续费将用来支付矿场用来购买显卡、电费的账单和满足挖矿产业链的巨额利润。
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割裂感:
一方面,web3在尝试讲述美好的技术愿景,但落地的方式却笨重不堪;另一方面,web3在不断推动区块链的落地发展、大谈自己在IT发展中的革命性角色。
但当真的考察时web3技术时,它甚至无法对自己最陈旧的技术动刀。反而任由一个笨重技术框架,在主流价值观都在讨论环境保护、区域贫困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吞噬掉人类的资源。
它只对异己革命,却缺乏进行基本的自我革命的能力,这似乎不是一个“革命者”该有的精神。
三峡大坝是全球最大的发电站|图源:三峡大坝旅游区
web3的“城市更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这与web3独特的技术发展逻辑有关系。
web2时代的数据系统,像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小孩。
以IOS为例,苹果公司可以通过热更新、甚至整体系统迭代,来不断让IOS系统处于持续的算力升级版本。所以每一代新手机的发布,都会有新的IOS系统出现,进而让手机终端的体验可以匹配不断发展的硬件算力。
这就是所谓的安迪-比尔定律,硬件提高的算力,会被软件系统迅速吃掉,进而实现软件和硬件的良性滚动增长。
像安迪-比尔这类可预测的发展模式,让整个web系统呈现了一种技术发展的秩序感,解决了算力冗余带来的效率停滞,同时也推动了整个web软件层面的大繁荣、保证了web世界两条腿的协同发展。
但是web3的逻辑却不同,它的发展像是大城市的扩张。
这与其鲜明的去中心化属性有关系。当比特币诞生以后,就成为一个独立于任何实体的数据体,没有任何一个实体可以给比特币打补丁。
所以web3的开发者只能通过在比特币基础上做一些嵌套,或者干脆重新修一个技术更先进的链,然后通过跨链的方式把两个链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后来的以太坊和Solona。
这与我们过去几十年大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很像。
比特币像是城市中的老城区,类似北京东城区胡同。 随着北京的发展,人口规模开始攀升,胡同的交通显然无法容纳北京现代都市的通勤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城市更新”。
但老城区的拆迁成本高昂,它不仅会付出庞大的资金代价、法务成本,还会破坏老城市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在web3世界里,我们甚至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对“城市”负责的管理者来执行这项操作。
所以我们会在望京、通州、西二旗等地,按照完全满足现代性城市需求的规划方式,依次建立不同的新中心。
这些新城市的规划、交通容量相比胡同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也有更好的发展潜力。所以很快他们就成为了新兴企业和新产业白领阶层聚集的地方。相应的,“地产价格”,也就是币的价格也有了上升。
而两个城区之间呢,则通过快速交通网络(跨链)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相互流通。
于是老城区的人会去新区买房、工作甚至创业,享受更好的发展条件;而新区人民赚了钱了,也会去购置老城区的“学区房”,图个安稳。
而这就是目前web3中不同链条之间的竞争格局。比特币是基石,价格最高而相对稳定。即便DeFi灰飞烟灭了,它也会是web3中最后一个崩盘的非稳定币。
图源:unsplash
但老城区的住房虽然矮小、配套也老旧,但对住房和商铺等空间需求又很旺盛。于是就会出现类似的“群租房”、“违建加盖”等“城市乱象”。
在web3世界,一些嫌弃技术效率太低、底层延展性差的人,会在资产的基础上做一些嵌套。但这些“加盖房”带来的问题,可能会超过对过时规划的危害,也算是完美融合了web2和web3的缺点。
比如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大流行以后,就会有F-NFT(可拆分NFT),用同质化的代币思路,来拆解非同质化的代币……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 去中心化金融)流行的时候,就会有CeDeFi(Cenctralized DeFi中心化的“去中心化金融”)出现,来帮助钱包简化用户持有货币时遇到的麻烦,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衍生品体系。
这大概是独属于web3世界的,奇特的技术景观。
如果一个不了解的人,看到这些相互矛盾的技术名词时,大概会觉得web3和自己总有一个神经失常了。
而由于比特币过于庞大、沉淀资产过于多,以至于web3无法抛弃比特币。这在中心化网路中是很难想象的, 庞大存量用户规模在web2一直是技术的加速器、却在web3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减速器 ,迟滞了底层技术迭代在web3世界中的速度。
老城市的夕阳|图源:unsplash
web3到底该属于谁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地理的城市更新,实际上带来了财富在物理空间上的不平衡。这是物理空间本身的局限性带来的,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数字技术,它“人为地”创造这个“难题”。
它在没有“领土”的互联网生态中,真正意义上创造出了一套“领土”。我们在《web3:赛博资本主义的诞生》中,其实也已经讨论了类似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先入者对后入者的变相资源垄断。
而正是这种带有“垄断性”的愿景,吸引了大量投机者的加入。
这导致这套“记账式解决方案”形成了一种畸形:
它的存在原本是为了打破中心化节点的垄断,但却形成了新的去中心化的垄断;
而相比于前者可以用监管等手段、代码规范和升级加以调整,后者在底层代码的意义上更加积重难返;
它原本是为了下一代互联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现在却成为了服务少数投机者的工具,至今难以开发出哪怕一款全民性的Dapp软件。
图源:unsplash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观点,在他们看来区块链已经拥有了数亿的广义上的参与者,它本身已经拥有了足够庞大的用户群体。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用户结构,就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简单,web3的参与者在阶层属性上有极高的同质性:
web3的参与者中,几乎全部都是由城市的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现代资产阶级参与。 即便有X2N游戏的最普通劳动者的参与者,他们也都是处在游戏最边缘的位置。
而“中产阶级狂热”并不是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也不能简单归因于中产阶级的信息接收能力更强。
以X2N为例,在过去的十几年互联网发展历史中,它原本是大量下沉软件的“签到”和“分成”工具。比如拼多多“走路赚钱”、阅读软件和短视频的广告分成,目标都是海量的下沉市场。
但现在,X2N显然已经成为了web3目前最成功的应用之一了,两群人在平行宇宙里,干着差不多的事情。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StepN的奖励数万倍于拼多多走路,玩法还要比拼多多复杂数百倍。而拼多多起码有逻辑严密的、基于平台日活的算法效率逻辑;StepN则是在做一场近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零和游戏。
像StepN一样,web3创造了大量复杂的、专属的名词,营造出了一种精英感;涌动的资金,让财富的刺激维度几何式的增加。这两者的结合,让中产阶级玩家拥有了“洞察未来,又获得财富”的双重快感。
相比之下,底层劳动者既没有参与投机的金钱,也没有办法很快建立起对这套陌生体系的信任。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中产阶级狂热”。普通投资者的“狂热”背后往往隐藏着极强一致性的价值观:
他们都有一点积蓄,同时又崇拜金钱,是自由市场的信徒,认为钱可以解决人生中存在的大量“不舒适”。
他们几乎是DeFi完美的目标人群。
我们在《web3:一场概念的游戏》与《web3:赛博资本主义的诞生》其实大量强调了,web3根植于一种私有产权保护的价值观。web3强调通过彻底的数据私有化,来解决web2中遇到的困顿。
而还有什么比那些强烈金钱崇拜的中产阶级,对于完美的私有财产制度有更加敏感的情感诉求呢?
这种情感诉求,实际上利用了部分中产阶级底层的不安全感与在现代社会中的惶恐,没有什么人比他们更清楚自己在经济体系中,带有的深层次的不确定:
·“狗屎工作”的泛滥:每天不知意义的忙碌会带来极大的痛苦;
·无数种“阶级跌落”的方式:疾病、失业、诈骗、失败的投资、落后的子女教育、上涨的房地产税和通货膨胀,都会带来极大的家庭恐惧。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痛苦,但目力所及的解决方案只有“上岸”,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
而在web3中,对金钱的崇拜还会加上一层技术崇拜的外衣,让这种崇拜看起来更有道德感——人人都知道世界首富马斯克要改变人类,但谁还记得现代火箭发明者叫做罗伯特·戈达德。后者对人类的贡献,不应该次于前者,但收获的崇拜显然不在同一个量级。
没错,DeFi给了他们虚幻的答案和短暂的安慰。
但这种“答案”迟早会到达一个拐点的:
如果web3的参与者依然保持极强的同质性,那么吸引资金的规模与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未来潜在的玩家就会越少。游戏从一个增量模型,彻底沦为一个存量博弈的赌场。那么只有真正的早期玩家,可以从中获利。
忘掉Token吧
无论是web3的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认同区块链技术应该服务于人类的整体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
它应该让网络更安全、更有效率,而不是让资本更放荡而没有秩序
-
它应该服务人类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满足少数人膨胀的野心与狂热;
-
它应该是包容的、对后来者有准入友好的,而不是砌一堵高墙,让后入者为先入者变相缴纳高昂的进场费;
因此,它也应该能自我成长的技术,而不是故步自封的圈地游戏。
但我们所有的批判其实都是基于在区块链生长出来的畸形愿景,而非基于技术的。区块链本身可以有很多现实场景的应用。
比较老生常谈的话题,例如解决隐私安全、信任问题导致的数据孤岛等:
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辅助信息脱敏,无需上传所有的身份数据信息完成验证,可以大幅减少近期因为信息不规范而导致的频繁隐私泄露;此外,品牌、渠道商等不同主体间对于数据缺乏信任感,拒绝完全共享数据,进而出现人为的数据孤岛,而区块链可以辅助解决数据信任的问题。
此外,一些面向未来大规模实时网络需求,也可能会用到区块链技术。
将边缘计算与区块链结合,理论上拥有了降低中心化网络复杂的潜力,为人类更大规模的数字化创造多一种可能性——最终可能可以成为解决元宇宙“零延迟”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无论哪一个方向,似乎跟现在币圈式的token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他们共同的方向,其实都是在推进人类社会朝向数字化的深水区迈进。
而既然是数字化的深水区,其实就必不可少与更多的真实场景、更多复杂的问题结合在一起。
以车机区块链为例,在未来智能交通中必然面临“车路协同”,但全球范围内的车和路都有不同的运营主体,要让这些数据相互信任就可以用到区块链。
但要做到这种协同,至少需要满足好几个技术的协同——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数据设备,它必须可以适配大部分的车辆系统,符合不同车型的空间利用、不同的中控布局和温度;还有考虑不同路况下的数据带宽能力、在弱通信场景下的可靠性,以及设备本身的加密性能是否优秀。
所以它必然是一个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
其次,这套综合解决方案,必须要符合车企大规模配置的成本与效益比。无论是比特币还是Solona,显然都不能符合工业企业对效率的追求——所以它还需要包括边缘计算、中心计算的方式来进行辅助。
图源:unsplash
而这才是人类在过去三十年中,数字化进程的基本解决框架——软硬件一体,符合生产力的效率诉求,带来真实可靠的生产力价值。
通过上述场景性应用的简单例子,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发:
(1) 仅靠区块链自己,解决不了区块链想要解决的大问题。
区块链应该参与到深度的技术融合中,与边缘计算、底层算力设计、通信技术、硬件终端、中心化节点的云计算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针对性地解决场景中遇到的问题。
而如果过于崇拜区块链本身,甚至将其加入大量的社会价值观的成分、变成一种由技术主义者臆想出来的乌托邦,就会进入到无法预见、南辕北辙的乌托邦陷阱中。
(2) 带有明确生产关系的市场逻辑,才是检验区块链发展的最好标准。
一个技术是否经济、可靠、创造了增量价值,B端企业用不用才是最好的考官。如果自己玩自己的,没有人为技术真正付费,那就最终只是一场资本主义的内卷,一次货币的自我吞噬。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回看Token只是用最简单的场景,“就事论事”地简单使用了区块链,它甚至没有跳出13年前中本聪的论文:
-
它的场景使用人群极致简单:人类的钱包;
-
它拥有最广泛的设备基础:随身携带的手机;
-
它的数据需求是极致简单:只有买入和卖出;
-
它也无需考虑运行成本的问题:只要币的价格足够高昂,就永远可以用天价的社会成本去填;
这就是区块链最初级,甚至初级到简陋的应用场景。
这有点像技术主义下“佛祖指月”的典故:
如果说13年前,中本聪为人类IT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它举起了一根手指头,指向了一片星程大海。那么在过去的13年里,有一群狂热的人,正在极尽所能地“优化”那根指向了星程大海的手指头。
这种尝试之狂热,以至于影响了专注产业区块链、融合技术发展的从业者数量,迟滞了人们奔向月亮的进程。
图源:unsplash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区块链应用的全球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以中国为代表的,在IT和产业都具有双重优势的科技主场,创业者反而更应该承担起探索人类数字化的重任,而不是陷入某种“自怨自艾”。
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拥有最多、最全的潜在分布式计算场景;各类场景中应该有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计算需求的设备量;
-
拥有全球TOP2丰富的、久经市场考验的软件&系统储备人才和技术公司储备;
如果要论,通过软硬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规模化、高性价比解决方案,还有谁比中国更具有发展的潜力呢?
毕竟总有人应该率先完成行业验证,再向全球进行软硬件的输出和普及。让全球区块链从业者能看到,好好做落地其实也是可以有钱挣的。
而为全球第二大的数字人才聚集地、最大的工业国、最成熟的数字硬件产业链、最大的城市国家、也是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没有理由会缺席这未来的数字化新浪潮。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